2025届上财商学院MBA和EMBA优秀毕业生名单已公布,本届共计67名MBA毕业生和12名EMBA毕业生获得此荣誉。
在上财的校园里,他们追逐梦想,突破自我,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故事,感受商界精英们的成长与蜕变。
优秀毕业生Q&A
史秀成:认知的改变、管理意识的打开和思维的转变,不仅意识到团队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应对冲突管理的技巧性,更体会到战略管理的战略意义与战略财务的重要性,从而为了战略财务业务伙伴打好基石。 王育良:学会用财经视角看问题,从“凭感觉”到“靠数据”决策。入学前只关心公司赚了多少钱,但不知道钱是怎么赚的、有没有风险以及如何量化。但现在更多用Python分析数据预测销量,用Tableau做酷炫图表进行汇报,沟通交流更加科学有效、更具说服力。 杨笑天:自认为最大的转变体现在自信的增强上。无论是在职业活动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都已经构建了扎实的知识体系和系统化的思维技巧,能够有序地分析问题并清晰地进行阐述。 尤俊霖: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提升是思维方式转变。原因有以下三点:1、学校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让我扩充了知识边界。2、老师的指导,让自己的认知得到提升。3、和同学们的互动,让自己的思维更加包容。 朱逸涓:如果说入学时的我是拼命三娘,那么现在的我则是成熟职场人。两年多时间里,我感受到上财丰富的教育资源,各式各样的课程丰富了我的视野。 刘嘉琦:我认为自己最大的变化在于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通过参与各种团队项目和案例分析,我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和协作,以及如何在团队中发挥领导作用。 林雪:入学前,我更多关注个人能力的提升,而通过MBA学习,我最大的变化是视野的拓展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在与来自不同行业的同学交流合作中,我学会了多角度思考问题,并更加注重团队的力量,这让我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更好地统筹资源、协调各方,提升了整体的领导力和沟通能力。 孙尚绩:在学习期间,通过课堂上老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我学会质疑问题的合理性,更注重底层逻辑。因为,在商业实践中,尤其目前产业转型升级进入攻坚期的大形势下,行业市场变幻波诡云谲,这种思维弹性,是我研究生经历带给我真正的“护城河”。
胡璟一:自己的工作领域比较偏技术,没想到和课堂上教授的ESG、人工智能、文本挖掘等产生了交集。感谢上财的数智商业的教学模式,让自己有机会接触并运用这些课堂知识。 史秀成:实际工作中领导力的提升以及团队管理的进步。经过MBA系统性学习后,我勇于主动承担跨部门协作任务,锻炼全局视野,通过成就他人来达成组织目标。此外,在识人、用人及发挥团队协同性,也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管理思路。 王育良:亨通集团的整合实践项目对我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也是一段珍贵的回忆。前后历时半年多时间,从项目框架到执行落地,从搜集素材到提出方案,期间还经历了无数次的推倒重来。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我们团队荣获了二等奖的优异成绩。整合实践项目让我学会知识,了解合作,懂得坚持,更宝贵的是结识了一群携手并肩的良师益友。感恩学校举办整合实践项目!感谢亨通集团给予的大力支持!感恩王文斌教授以及团队里的每一位小伙伴对我的帮助! 杨笑天:我未曾预料,在上海财经大学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参与如此众多的实践项目,这些经历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并让我结识了珍贵的友谊。原本以为重返校园不过是聆听一系列平淡无奇的讲座,却未料到校园内竟然蕴藏着如此多姿多彩的比赛活动。我有幸参与了两届整合实践项目、众多全国性的商业模拟竞赛,并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国管理案例精英赛,荣获多项奖项。与同学们共同奋斗的时光,无疑将成为我未来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尤俊霖:我从未期待,但是在求学期间我成功完成了职业转型。自己入学前一直在保险业做运营类的工作,上财求学期间,我成功转型进入到一家大型融资租赁公司,在总部做产品经理职位。我的职业转型确实得益于学校给到我的优质的培养计划、一流的师资力量和珍贵的校友资源让我在整体认知上有了不小的提升。 林雪:在加入1+1上财-洛桑大学项目之前,我从未预料到自己能够在国际化的学术和生活环境中如此迅速地成长。原本对全英文授课和多元文化交流感到有些压力,但在洛桑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克服了语言和文化障碍,还主动参与了各种学术活动和学生社团。这段经历极大提升了我的自信心和领导力,也让我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展示自我。 李枫:对于财务和金融知识的态度转变。作为这两个领域的新学生,从害怕他们生涩难懂,到现在可以运用基本的逻辑的一些方法在工作中。 孙尚绩:个人思维方面:我原本比较单纯管制细节,现在开始习惯从生态系统或全球化的视角宏观看待分析问题。资源丰富:职业服务中心、校友讲座、创业基金等资源在上财科研触手可得,极其丰富。这使得我找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业务合作伙伴,以及异国同学中结识了超越文化差异的友谊。
史秀成:从未想到自己可以连续跑15公里,在老沙友的带领下首次做到了,从而拿到《沙12》的参赛资格。那个十一,顶着烈日,迎着风沙,翻越一座座沙丘,激动着个体坚韧与顽强拼搏,感受着团队协作与情绪价值,体验了沙漠魔力。从此,更是让我爱上了跑步,实现了跑山愿望,感受山野的美好与肆意。 王育良:上财精神超越星辰!我有幸参与了第18届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并担任C队队长,支援B队穿越严酷戈壁。面对体能极限与环境挑战以身作则,通过科学分工与情感激励,凝聚团队力量,最终我们全员“一起出发、一起到达”,荣获象征团队精神的“沙克尔顿奖”。这段经历不仅锤炼了我的抗压能力,更深化了我对领导力的理解——“真正的领导力,是让每个人在团队中找到价值”。 杨笑天:在马文杰院长的引领下,我深度参与了MSIG(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中国)有限公司)的整合实践项目,并担任了学生队长的角色。该项目专注于ESG在债权投资领域的应用。经过六个月的不懈努力,我们团队对企业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研,准确地识别出企业的核心问题。我们还系统地梳理了全球范围内的ESG评级体系,并根据公司的具体需求,构建了一套基于KMV模型的全新ESG评级体系。我们的工作得到了企业方面的高度赞赏。这段经历极大地增进了我对金融领域,特别是保险业当前的发展趋势和投资关注点的理解。 朱逸涓: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是案例大赛,当年我是从校园赛打到区域赛再走到全国赛,每一场比赛都是演讲前3天发案例,然后要形成一个ppt和彩排好4个人的演讲,每一场我都是上台演讲的选手,可谓时间紧任务重,从中让我深刻的意识到“一个人的成功不是成功,一个团队的成功才是胜利!” 林雪:在洛桑大学学习期间,我有幸参加了“瑞士生物谷参访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实地走访了多家瑞士知名的生物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包括生物医药初创公司、国际大型药企,以及创新孵化平台。参访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瑞士企业对于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他们严谨的科学精神和高效的产业协作氛围。这让我开阔了视野,也激发了我对生命科学行业的浓厚兴趣。同时,在全英文的交流环境中,我的专业表达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孙尚绩:我2024年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千村调查项目。最初报名“千村调查”只是出于课程实践要求,但两周的田野调研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在为期一个月的乡村之旅中,我看到了生态之美与文化之韵。原本就是做金融行业的我,通过这项实践调查,明白了自己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目标。
胡璟一:韩玉兰老师的《冲突管理与谈判》印象深刻。冲突不应简单回避,而是应当运用冲突、解决冲突,双方乃至多方把饼做大,达到共赢的目的。应用课堂中所学,在与供应商的降本谈判中,既维护了公司的利益实现大幅降本,也让供应商拓展了新的业务。 史秀成:曹东勃老师的《中特》课程,让我生平第一次觉得原来自己一直讨厌的政治也可以这么有趣和吸引人,感觉像是在听真实的脱口秀。第一节课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剪辑视频,就让我感到为之一震,之后每一节课的内容都是那么鲜活真实、有趣。 王育良:我对刘建国教授的《社交大数据分析》课程印象深刻。课程以硬核技术融合财经实战为特色,成为上海财经大学MBA/硕士项目中的标杆课程。该课程不仅注重技术工具的应用,更强调数据价值在商业决策中的转化,学生在知识体系、实战能力、职业发展等多维度获得显著提升。 朱娇娇:我印象最深的是周照教授的《战略管理》课程。初学这门课时我刚从事企业管理相关工作,课程内容让我能更好地理解实务工作中企业战略对每一次投资、决策的影响,也能够为企业制定符合其战略目标的市场拓展策略,这门课程对我影响深远,毕业论文也是以此为题。 刘嘉琦: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王丹老师的《创新创业课》。在课程中,我们组建创业团队小组,共同构思创业计划书,还为品牌制定了推广策略。此外,课程中老师还特意邀请了多位创业投资领域的大咖为我们授课,分享他们的宝贵经验和见解。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理论知识,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 林雪:对我影响最大、让我印象最深的课程是“Lead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 & Change (LOCC)”。这门课不仅系统地介绍了如何在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下推动组织变革,还通过丰富的真实案例、角色扮演和实践性极强的自我体验式练习,让我深刻体会到领导力和组织文化变革的本质。Julian老师非常注重将理论与实际结合,鼓励我们在团队中大胆尝试、不断反思和优化自己的领导工具箱。通过与来自不同背景同学的交流与协作,我不仅拓宽了视野,也增强了适应变化和领导变革的能力。 袁超:我最受益的是孙铮老师的《财务报告与价值分析》课程,人称“369爷叔”的孙老师的财务课风趣幽默,从简入深循序渐进,让我们把以往零散的会计知识点重新组织贯通在一起,更加清晰直观的运用在日常工作中。
胡璟一:财大有很多精彩的课程,你不知道老师的哪一句话就点醒了你,或者对你的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而老师们的课程内容也会经常更新,值得反复听,温故而知新。 王育良:别把MBA当学校读,当职业训练营来打。结合自身选课,要抢能输出可视化成果的硬核课。能写在简历里的(比如《Python金融数据分析》课做个量化策略回测图)还有能当作品展示的(比如《产业研究》课输出行研报告)等。
杨笑天:怀揣梦想,勇敢迈出第一步。上海财经大学的MBA项目,不仅提供扎实的理论知识学习,还配备丰富的实践项目,以助于理论知识的应用。通过这些实践,同学们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更好地与社会现实接轨。在校期间,大家应该勇于尝试不同事物,并且不以成败论英雄,好好感受获得知识的喜悦。
刘嘉琦:我的建议是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和机会。无论是学术资源、职业发展服务还是各种课外活动,都是提升自己能力和扩展人脉的好机会。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尝试新事物,不断挑战自我。最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同学和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这将对你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大有裨益。
林雪:珍惜在上财MBA的每一天,勇敢去尝试和探索。无论是学术课程还是各类实践活动,都是自我成长和突破的绝佳机会。不要害怕失败,更不要害怕表达自己,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和国内外交流,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友谊和成长。同时,建议大家合理规划时间,平衡学习、生活和职业发展,让自己的MBA之旅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彭蕊:建议学弟学妹们别怕跳出舒适区:课堂案例要主动拆解底层逻辑,小组作业别只盯分工,多观察队友的思维盲区;珍惜企业参访时向高管提问的机会,哪怕问题 “笨拙”——MBA 的价值从来不在学分,而在把每个场景都当成实战沙盘。
孙尚绩:学习上:打破信息差。主动抓取前沿信息。工作上:比起"成为优秀的人",更重要的是"成为不可替代的独特个体"。求职期间计算“哪个平台能让我积累未来10年可迁移的资本”比薪酬重要。
孔丽:1、珍惜课堂时光。课堂上老师们都是各个领域的顶尖专家和学者,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2、做好时间管理。EMBA课程安排相对集中,学习任务也比较繁重,要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3、注重知识整合,EMBA 的课程涵盖多个学科领域,包括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等。要学会将这些不同领域的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在实际工作中才能更全面地分析和解决问题。4、积极融入班级,同学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验,都是宝贵的人脉资源。5、参与校友活动,上财有着庞大的校友网络,定期举办各种校友活动,如校友论坛、行业峰会、体育赛事等。这些活动可以结识不同届的同学和校友,了解不同行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胡璟一:感谢自己当初的决定,选择了上财。毕业不是结束,而是再出发。天道酬勤,笔耕不辍,同学结伴,老师领航,在商海遨游,不断探寻人生新的境界。 王育良:去把读过的书变成走过的路。 杨笑天:充实而美好的2年半校园时光真的是转眼即逝。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希望你能继续向阳而生,逐光而行。 朱娇娇:毕业不是终点,是另一个起点。希望自己保持在校的学习状态,永远好奇,勇敢尝试。 朱逸涓:人生是场长跑,只要一直在路上,慢一点也没关系。 刘嘉琦:感谢自己的坚持和努力,珍惜与同学共度的时光。以开放的心态迎接变化,坚守初心,享受生活的每一刻。毕业是新篇章的开始,带着收获和成长,积极面对挑战,迎接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 李枫:感谢自己在2年前选择走出舒适区,在上财商学院的时间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对于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更多的思考。 彭蕊:别辜负那些在图书馆改方案到凌晨的夜晚,也别忘记小组讨论时队友说‘这个角度很妙’的瞬间。你终于学会用商业思维拆解生活难题了 —— 但记住,比成绩单更重要的,是永远保持对未知的好奇。 袁超:圆满完成学业顺利毕业的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和方向,加倍努力,做大做强!
遇见光,追逐光,成为光。
2025届优秀毕业生们以行动诠释着,只要怀揣热忱、步履不停,定能有所收获。
站在人生新起点上,愿大家始终铭记 “厚德博学,经济匡时” 的校训精神,在职业征途与人生长路上,以坚定步伐奔赴山海,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毕业不是终点
是下一场
远征的坐标。
GRADUATION
致每一位毕业生

在学习、工作与爱中寻找“父亲”二字的答案丨上财商学院MBA父亲节特辑

传统行业→AI独角兽设计总监,在上财遇见蜕变的答案丨上财MBA校友谌佳专访

春日作序,青春同行|上财商学院2024级MBA G1班春日素质拓展侧记

优秀,不止一种模样 | 2025届上财商学院MBA/EMBA优秀毕业生特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