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财商学院第一届博士中期考核颁奖大会顺利举行


微信图片_20210114153615.jpg


2021年1月5日,商学院第一届博士中期考核颁奖大会在武东路校区学院二楼报告厅举行。大会对金则杨、李璟、齐彤等10名获奖论文博士生进行了表彰。商学院常务副院长魏航教授、商学院副院长董静教授、各系主任以及部分教师代表和商学院全体硕博生共计100余人参会。大会由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商学院院长助理余典范副教授主持。


微信图片_20210114153644.jpg


余典范老师对第一届博士中期考核情况作简要汇报


会上,余典范老师对2020年商学院第一届博士中期考核情况作了简要汇报。论文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最直接的反映,为保证论文质量,学院在博士学位论文管理方面,除了常规的答辩环节之外,增加了博士中期论文汇报环节。2020年,学院制定实施了《商学院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暨中期论文汇报实施方案》,对完成开题、尚未进行预答辩的博士生分专业进行中期汇报,邀请外校专家进行深度考核和点评,并向外开放、接纳各校师生旁听、提问,进行广泛的交流,充分发挥博士中期考核制度对提高博士生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的促进作用。2020年度,学院共组织30位同学参加博士生中期汇报活动,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共10名,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提供制度保障。



微信图片_20210114153648.jpg


一等奖:金则杨、李璟


随后,余典范老师宣读了本届获奖论文名单,魏航、董静、余典范三位老师分别为一等奖(两名:金则杨、李璟)、二等奖(三名:齐彤、张茜、刘德文)、三等奖(五名:张军、卢波、杨昊、陈海啸、姜宏)获奖的10名同学颁发证书。

微信图片_20210114153652.jpg


二等奖:齐彤、张茜、刘德文


微信图片_20210114153655.jpg


三等奖:张军、卢波、杨昊、陈海啸、姜宏



来自2017级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生金则杨和2017级运营管理博士生李璟,两位一等奖获得者分别结合自己的读博经历作了主题经验分享交流演讲。



微信图片_20210114153659.jpg


李璟:《科研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首先,要掌握自身研究领域中最基础的理论和方法,这对博士研究的方向掌握和内容深化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无论具体研究如何细分,掌握坚实的一级学科基础,对于研究问题合理性、可行性和创新性的有效判断都至关重要。
其次,要主动跟上导师的前进步伐。我的导师谢家平教授对科研总是充满着巨大热情、活力与敏锐观察,他使我认识到原来将科研融入日常生活是一件既有意义又有乐趣的事情,导师不仅能教授我们学术研究方法、开拓研究思路,也能作为人生导师指引人生规划。
最后,要多与身边的优秀同学交流、相互学习。多向师兄师姐咨询学术经验,从论文行文技巧到框架构建,从概括关键问题到提炼文章创新点,有助于快速适应博士的学习频率、避免误入歧途。与不同专业的同学多交流,能为自身研究打破局限,提供新思路。定期参加的学术研讨会,也是获取前沿知识的途径之一。



微信图片_20210114153704.jpg


金则杨:《当我们在谈论科研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本次演讲的内容从研究内容选取、效率提升和心理建设三方面展开。
首先,在选取研究内容时,不仅要了解本专业顶尖文献的研究方向,也要对现实世界中发生的经济和社会事件保持关注。
其次,在研究进行过程中要注重学习效率的提升,学习如何向别人汇报你的研究,且尤其要注意论文写作。
最后,健康的身体和心情是我们顺利进行科研的保障。


微信图片_20210114153708.jpg



会上,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运营管理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谢家平教授发言,分享了自己指导博士生过程中“三心二翼”人才培养的经验与感悟、心得与体会。博士生的培养过程是一个综合博士生自身学术兴趣和研究能力,提升博士生学术视野、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全链条过程,因此要形成精心选题、尽心培育、静心训练的三心合力,实现优化/实证与学术/资政的二翼分类因材培养目标。基于此,谢家平教授从凝炼选题领域、知识互补研讨、团队合作创新、过程质量管控4方面,深入讲述博士生不但要具备发表学术论文的科研能力,还应具备课题申请、助课教学、教材编写、资政服务等综合生存能力。他认为,导师制精髓在于引导能力,能发掘学生长处,进行分类指导,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训练学生的思考力、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同时自身也要加强理论学习、与时俱进、以德服人、以才服众。


微信图片_20210114153713.jpg


最后,魏航教授作总结发言。他对本届获奖的学生以及导师组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同时对博士生们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提出指导建议。他指出,博士研究生作为社会高端人才,应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树立宏伟目标,提升个人学术品位,自觉将学术探索和服务国家需求相融合,勇于创造知识、敢于担当社会责任,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建设性社会影响的重大突破,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专业力量。



微信图片_2021011415371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