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分享丨【“金投班实践导师下午茶”纪实】理解认知偏差,识别商业金融诈骗


2020年126日,上财MBA“金投班实践导师下午茶”首期活动在博思楼202室举行,上海证券交易所产品创新中心副总经理陈代云校友和同学们做了关于 “商业与金融欺诈”的交流分享。


陈老师开场引用了谢尔巴特赫在《欺诈术与欺诈心理》中的一句话:凡有人交往就有谎言,如此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团体利益的较量,问题不在于谎言有或没有,而在于每一个具体情况下它所占的比重。 从而可见谎言和欺诈在生活中的普遍性以及了解相关知识的必要性。随着中国资本市场产品多样性以及交易结构的日趋复杂,欺诈风险事件愈演愈烈,陈代云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逐一交流。

 

商业金融欺诈的历史

陈老师首先通过“杀猪盘”、“萝卜章”和“ICO和加密货币骗局”的介绍让同学们对商业金融诈骗有了更直观深入的认识了解。他说到,最早的商业与金融欺诈源自于资本市场最发达和繁荣的美国,他带领大家共同回顾了欺诈当时产生的背景和滋生的环境: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经济不断创新,但是对创新的开放总是意味着对创造性欺骗的开放;当时的美国整体对于金融欺诈的态度是比较暧昧的,这种风气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商业金融欺诈的盛行。随后他进一步介绍了美国四个领域出现欺骗的关键模式:销售投资机会、商品销售欺诈、就业或信贷欺诈、管理层欺诈,以及美国对商业金融欺诈的管制:市场反击、卖者自负、精英突击、买着自慎。

 

欺诈得逞的心理因素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识别欺诈,陈老师接下来和我们探讨了其背后的原理。贝茨哈林顿在他1878 年出版的《这是怎样做的》一书中说到:最狡猾的经济诈骗者把诈骗变成了“科学”,人类本性的每一个可能的弱点,每一个可能获得优势的可攻击点,都经过了极其仔细的研究。陈老师紧接着和我们交流了欺诈得逞背后的“科学”和人性的弱点——个人认知偏差。有四个主要问题会导致个人认知偏差的出现:信息过载、信息的意义不明确、大脑必须立刻采取行动、对浩瀚的记忆做出取舍。对于认知偏差,陈老师对比较常见的“可得性偏差”、 “羊群效应”、“习得性偏差”、“幸存者偏差”、“盲信权威”、“光环效应”等进行逐一解释,剖析了欺诈者是如何利用大众心理的可攻击点以达成目。

 

欺诈案例现身说法

陈老师作为在金融机构具有多年风险管理经验的资深人士,向我们讲述了许多亲身经历五花八门的金融欺诈案件,同时也传授和探讨了火眼金睛如何识别和应对这些“花招”,比如在识别商业欺诈时候,要千万注意文件不合常规、回报不成比例、过分保密、阻挠尽职调查、交易过于复杂或者简单、滥用激励等迹象。

 

学生感言

今日有幸参加了专为金投MBA开展的“实践导师下午茶”活动,也许是曾经在四大做金融组审计的经历,我对本期主题“商业与金融欺诈”非常感兴趣。通过和陈总的互动交流,我更加体会到商业金融环境的复杂多变,同时也激励我作为金投班的学生更需要不断提高自身金融素养、充实业务学术水平,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中坚力量。

——2020WF班 马斯睿

关于金投实践导师下午茶

“实践导师下午茶活动专为金融投资班学员开设,通过每月定期邀请金融业企业家和资深高管,为学员带来贴近业界的小型沙龙活动,帮助学员把脉金融行业运作规律和未来趋势,洞悉职业发展上升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