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实证与量化国际贸易研究论坛成功举行

640.webp.jpg


2021年实证与量化国际贸易研究论坛由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创新团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以及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青年专委会联合主办,致力于为国际贸易领域的实证和量化前沿研究提供一个专业的国际化的交流平台。2021年论坛邀请耶鲁大学教授Costas Arkolakis做主题演讲,以及11位来自亚洲、欧洲和北美的青年贸易学者报告各自的最新研究。


6401.webp.jpg


5月15日第一分论坛,首先由来自Yale University的教授Costas Arkolakis发表题为“Spatial Production Networks”的主题演讲。该报告研究了企业与企业之间内生的生产网络如何影响宏观政策冲击效应在空间上的分布。为此,该报告构建了一个企业间通过“搜寻-匹配”过程内生建立生产网络的微观模型,并将此模型嵌入到一个空间一般均衡模型当中,从而使得这一框架既符合企业层级微观数据中的企业间双边关系的典型特征,又可以加总得到总体数据中的引力方程等宏观特征。该研究利用智利的企业间生产网络的数据估计了这一最新量化框架中的关键参数,并量化了与中国的国际贸易对智利不同地区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具有企业间具有异质性的生产网络数据对于评估宏观冲击影响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基于总体数据得到的估计因忽略了企业通过“搜寻-匹配”内生建立生产网络而产生了偏误。


6402.webp.jpg


随后,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的助理教授邓建鹏发表了题为“Processing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Idea Diffusion”的演讲。该研究首先从理论上讨论了加工贸易政策造成的短期福利损失和长期福利收益。在短期中,加工贸易免除加工出口产品进口中间品关税这一特性,导致加工生产企业选择偏向进口中间品的生产技术,从而挤压了国产中间品的市场份额,导致国产中间品生产规模萎缩,生产率下降。而在长期中,加工贸易政策扩大进口中间品份额,这些凝聚了先进技术的中间品将对国产中间品生产产生技术溢出。该研究利用中国2000-2007年的数据量化了理论所指出的加工贸易政策的短期福利损失和长期福利收益,指出发展中国家能否从加工贸易中获益的关键在于进口中间品能否产生足够强的技术溢出。


6403.webp.jpg


第一分论坛的第三位演讲者是来自复旦大学的李志远教授,报告题目为“Branding Dynamics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该研究创造性地将中国企业在世界各国申请商标的情况与其贸易以及生产数据相结合,利用企业层面申请商标的数据,刻画了企业为进入目标市场做出了品牌和营销方面的努力。该研究进而使用Arkolakis (2010)所建立的企业内生选择营销投入的一般均衡贸易模型,得出一国降低进口关税会导致其企业在海外市场上申请注册更多的商标。该研究利用中国2000-2006年的数据证实了其理论推测。


6404.webp.jpg


5月15日第二分论坛,首先由来自台湾中央研究院的Han Yang研究院报告“Globalization and the Long-Run Belief-Scarring Effects of COVID-19”。目前关于新冠疫情长期影响的讨论中,一个尚未得到重视的因素是疫情将改变人们的预期与信念。这些改变不会随着疫情的消失而立刻消失,而可能长期持续,带来持久的影响。该研究关注劳动力对不同行业劳动市场的预期,构建了一个在劳动力基于贝叶斯学习形成对市场的判断从而决定劳动供给的多国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模型纳入了新冠疫情的动态变化、各国各行业由于远程工作条件不同受到疫情不同的影响,以及各国封锁隔离政策的差异。该研究用校准后的模型模拟了新冠疫情之后二十年的全球经济动态走势,发现疫情对人民信念和预期的影响将持续性地阻碍全球经济复苏。


随后,来自美国Purdue大学的助理教授Farid Farrokhi发表了题为“Trade, Firm-Delocation, and Optimal Climate Policy”的演讲。在全球大力推进“碳中和”的背景下,如何利用贸易政策来解决国家间碳减排“搭便车”的问题,成为一个兼具理论和政策含义的重要问题。该研究构建了一个多国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考虑各国如何利用关税、产业补贴、以及“碳税”来达成单独最优(unilateral optimal)以及全球最优(global optimal)。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利用各种政策达到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最优平衡方面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第二分论坛的第三位演讲者是来自挪威Oslo大学的助理教授Yuan Zi,演讲题目为“Sparse Production Networks”。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企业与企业间的贸易和生产网络,这些研究大多利用企业间贸易和生产网络的微观数据,支持或者估计以“搜索-匹配”为微观基础的量化模型。Yuan Zi的研究则指出,目前文献中用于支持佐证复杂的“搜索-匹配”模型的一系列典型事实和统计量,都可以由一个简单的双边随机匹配模型来复刻(replicate)。因此,目前文献中强调的微观典型事实,并不能支持标准的企业间“搜索-匹配”模型。该研究进一步讨论了怎样的典型事实才能“证伪”简单的双边随机匹配模型。


6404.webp.jpg


5月16日第三分论坛,首先由复旦大学的樊海潮教授报告“Trade Uncertainty and Firm Pollution”。该研究关注了中国2001年加入WTO之后受到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对企业的产出和污染排放水平的影响,特别关注了由“两控区”政策带来的企业层面排污水平的异质性变化。利用中国2000-2006年数据,研究发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给企业带来的产出和生产率增长,在“两控区”内外差异不大,但由此造成的污染排放强度下降,却仅在“两控区”中显著。研究进一步证实污染排放强度的下降源于化石燃料使用的减少、含硫量降低,以及污染处理能力的提升。


6405.webp.jpg


随后,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王子报告“Armington Elasticities and the Third-Country Effects of Trade Conflicts”。该研究建立了一个允许国内产品与进口产品替代弹性小于不同国家进口产品之间替代弹性的一般均衡模型,并从理论上证明在这种情况下,针对某一国家进口产品的关税战将主要引起从第三国进口的增加,而非本国就业的增长。该研究利用结构性引力模型,证实了替代弹性的系统性差异,并利用模型量化了中美贸易摩擦的福利影响。结果表明,标准的量化模型由于忽略了替代弹性的差异,将严重低估中美贸易战对第三国的影响。


6406.webp.jpg


 第三分论坛的最后一位报告者是来自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的副教授Jiacong Mai,报告题为“Trade Policy Coordinations in Free Trade Areas”。该研究关注了区域贸易协定的成员国对非成员国的贸易政策(外部关税)动机,首先从理论上指出了区域贸易协定的签署对外部关税有相反的两种作用,第一,为了减轻区域内关税减让带来的进口扭曲,成员国有激励降低外部关税;第二,区域贸易协定达成后,成员国在一定程度上会考虑到其他成员国的利益,从而提升其外部关税。该研究随后利用区域贸易协定的数据,结合国家间政治关联的度量,验证了这两个理论动机。


5月16日第四分论坛,首先由香港城市大学助理教授黄汉伟报告“Comparative Advantage, Competition, and Firm Heterogeneity”。该研究关注企业异质性对国家间比较优势的塑造。利用中国企业层级微观数据,该研究发现企业的出口状态、出口产品的范围以及产品间出口额的分布都与其劳动密集度系统相关。为此,该研究构造了一个存在企业异质性和内生加成率的多部门两国模型,证明了比较劣势行业的企业在出口市场上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这一竞争效应将减弱天然的比较优势。该研究进一步量化了企业异质性对比较优势度量的影响。

随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助理教授樊静霆报告了“High-Skill Immigration, Offshoring R&D, and Firm Dynamics”。该研究利用丹麦企业层级研发和雇佣数据,刻画了企业向海外外包研发活动的典型事实,并藉此构建了企业外部创新和雇佣高技术移民的动态模型。模型估计和模拟结果指出,外包研发活动提升了企业的生产率,而雇佣高技术移民有助于企业外包研发活动,从而进一步提升其生产率。

第四分论坛的最后一位报告者是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助理教授田园,报告题为“Trade-Induced Urbanization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Agriculture”。该研究关注了贸易自由化引致的人口城乡流动是否导致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利用中国贸易自由化构造Shift-share design,该研究利用中国农村家户固定观测点数据,发现中国的贸易开放通过吸引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制造业部门,扩大了农业生产户均耕地面积,提升了农业机械化水平,活跃了承包地流转市场从而降低了耕地错判程度。这些因素都带来了中国农业生产率的提升。


6407.webp.jpg


实证与量化国际贸易研究论坛秉承专业性、前沿性、国际性的理念,力图为国内外国际贸易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打造一个自由交流学术思想的平台。2021年的论坛由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以及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青年专委会共同主办,吸引了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耶鲁大学在内的国内外众多知名高校专家学者的讨论参与,每场分论坛参与人数都在100人以上。未来,我们力图每年举办一次论坛,保持和进一步提升会议论文和讨论的品质,将论坛打造成真正国际化的一流的国际贸易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