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中心主任姜晖接受腾讯专访:恒于创新才能具有竞争力

    近日,上财商学院院长助理兼EMBA中心主任姜晖博士应邀做客腾讯“商学院下午茶”栏目,并接受了媒体记者的专访。以下为采访实录。

 

记者:各位腾讯网友大家好,这里是腾讯商学院访谈,今天我们在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非常荣幸,我身边请到的是上财商学院院长助理、EMBA中心主任姜晖老师。姜老师,你好。

 

姜晖:你好。

 

记者:首先,请姜老师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上财商学院EMBA的情况。

 

姜晖:关于我们商学院和我们EMBA项目,我归纳了“四个第一”。第一个,“第一所”,我们上海财大的前身是中国第一所商学院,这也是得到了AACSB权威国际商学院认证机构的承认。如果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院的商科开始算,再过四年就是我们百年校庆。第二个,“第一批”,“第一批”指的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引进MBAEMBA教育,1990年批准了第一批九所示范MBA项目的学校,上海财大是其中的一所。到2002年又批准了第一批30所开办EMBA项目的学校,上海财大又成为其中一所,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MBA教育探索的过程中,上海财大一直是走在最前沿的。第三个,“第一个”,2011年学校决定恢复成立商学院,这也是我所知道的,全国所有财经类院校中,第一所决定成立一个真正意义上商学院的院校。因为中国财经类院校非常特殊,他的MBAEMBA教育通常不是放在真正的实体教学部门,比如管理学院或经济学院进行的,而是成立一个专门的MBA中心,或者MBA学院承担教学组织工作,师资是从各个学院聘的,我们在2011年以前也是这样,差不多两年以前学校决定恢复成立商学院,我们以参加国际认证为抓手,逐步整合工商管理、会计、金融,一些相关学科的优势资源,建设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商学院。第四个,“第一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我想主要是为了建成一所一流的商学院,培养一流的学生,为中国经济做出我们的贡献。

 

记者:我看EMBA项目分为国内EMBA和全球EMBA项目,这两个项目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姜晖:您提到的国内EMBA项目,我们通常叫做经典EMBA项目,就是2002年我们开始办的。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经典项目作为中国最早开办的EMBA项目之一,我们财大的特色主要是体现它的性价比。放眼中国EMBA教育市场,你会发现,如果你把教学品质和价格相联系起来,你可以画出一条曲线。最近我也在给一些学院和校友做讲座时画了一条曲线,总体来说大部分学校都是在这条曲线附近的,肯定价格越高你的品质越好,否则这个项目不会长期的存活下去。我们偏离这个曲线是比较明显的,这说明跟同类一流商学院EMBA相比,我们价格有优势。跟同样的价格相比,我们教学质量、整体品牌影响力显著高于他们,这是我们经典项目的特点。

 

记者:经典项目学费是多少?

 

姜晖:今年是29.8万元,两年。

 

记者:其实跟很多MBA的学费很接近。

 

姜晖:据我所知有的学校MBA学费已经超过30万,有一些国内比较著名大学的MBA学费超过20多万,如果以这个作为比较,确实我们的EMBA是比较便宜的。全球EMBA是我们从2009年开始跟剑桥大学和伯克利大学加州分校合作开办的项目,这个项目现在授予的学位是上海财大的,我们目前正在与合作院校探讨是不是能够拿双学位,即这两个学校同时也能够发学位,或者其中一个也能够授予学位。现在授予的是财大的学位,这两个学校授予的是结业证书。这个项目国际化程度也是比较高的,国外大学合作伙伴会参与到我们课程的设计中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院长是主管学术院长,Andrew Rose教授每年都会到这里上课,在上课之余他固定要进行的一个事情是跟我谈下一年课程改革的方案。另外,我们有一些新的课程,都是从伯克利直接聘请老师到中国来上课,所以全球EMBA项目主要是突出两点,一个就是国际化,这个已经谈到了。我们的两个海外模块,剑桥模块叫做“商业领袖的未来管理”,主要是教给学生如何跟不确定性打交道,其中的课程大都跟金融相关,核心逻辑都跟金融相似,但并不完全是金融性的课程。比如有一门课就叫做不确定性管理,有一门课叫预见性思维,这些跟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有关,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模块叫做“全球领先商业实践”,这里面把一些主要应用研究的最新成果呈现给EMBA学员。我们说中国的学术研究,虽然现在仍落后于世界,但是进步还是比较快的。最起码我们从经济管理类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上来看是这样的。但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实践研究,能够变成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和商业模式的研究太少了。伯克利模块正是给中国学生补上这一课,其中有很多课程很有意思,比如有一门课叫“问题发现与解决”,这门课听名字像一个小学生的课程,课程没有讲义,也没有教案,老师会拖着个大箱子来授课,里面是放着各种各样做游戏和做实验的工具,他会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条件下,设想自己在某一个企业的房间中,完成一个特定的创新任务。整个四天的课程都是通过这样的游戏进行的,教师只是通过点拨和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在一个企业的环境中管理和实现这个创新。我们合作三四年的时间,从这两个世界一流的商学院也学到很多东西,学生也受益匪浅,这是我们全球EMBA的第一个特点,国际化。

 

第二个特点,就是希望突出财经特色。在全球EMBA项目中,我们的选修模块是通过指定一个高级财务金融方向进行的,这也是跟财大本身的学科优势相关联的。我们会把我们最好的金融学教授、经济学教授集中到一起,研究开设哪些课程,并且把这些课程推荐给学生。在财务金融模块也会请一些世界知名的经济学家。这些经济学家以华人为主,考虑到语言沟通的问题,如果全部是外教,有一些在翻译上可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信息上的损失。

 

记者:针对于我们项目中英文授课的课程,我们是否会配备中文翻译呢?

 

姜晖:所有英文授课的课程都是配有中文翻译的,我们也是考虑到对于EMBA学生来讲,如果全部用英文授课会有一定的困难。

 

记者:这个项目学费是多少?

 

姜晖:这个项目今年是39.8万。

 

记者:录取两个项目的同学方面,录取条件会有什么不同?

 

姜晖:基本条件是一致的,按照全国MBA教职委的规定,工作经验要满八年,要具有本科以上的学历,每年只有10%的学生是可以以专科的学历申请的,其他基本条件是一样的。但是作为全球EMBA项目,他会要求学生的企业背景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必须具有国际化的特点,否则我们认为你选这样一个项目对你的价值没办法充分体现。再一个,它毕竟是一个财经方面的项目,里面的构成来自金融行业的比重比经典的项目会高一些。另外还有很多人可能本身是来自于实业界的,但是他希望涉足金融领域。还有一个最明显的,因为价格方面的差别,全球EMBA项目高端性体现得也会更充分一些。

 

记者:目前两个班每年招收多少学员?

 

姜晖:我们经典项目一年开两季,春季一个班,秋季一个班。全球EMBA只有秋季开班,加起来每年可以招200人。

 

记者:会根据同学的需求调整每个项目不同的人数么?

 

姜晖:对,通常全球EMBA项目就是一个班,一年一个班。经典项目是全年两季。

 

记者:对咱们上财EMBA的学员,你觉得他们身上有哪些共性的东西?

 

姜晖:共性的东西,我们说上海财经大学本身是一个比较低调的学校,特别是相对于其影响力而言,我们培养的学生非常的专注,职业化的精神很强。有一句话叫做受人之托终人之事,用这个话形容财经大学的学生特别贴切,但是对于如何包装和宣传自己,这方面好像不是特别注重。我们现在的EMBA应该说继承了这样一种财大学生的风骨,同时我们在招生方面也会有我们特别设置的环节,甄别我们特别希望遴选出来的学生。比如我们面试环节会问两个非常典型的问题,被反复的问来问去。第一个,不管你现在事业成就有多高,你在事业上是否还有更高的追求?因为我们想你在事业上没有更高的追求,恐怕学习的动力会不足。第二个,不管你现在人生的状态如何,你在人生的体验和境界方面是不是还有更新的追求?这个我们跟第一个方面是相联系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一个人把事业看成全部,我们认为这样的人生是很难完美的,很难谈得上真正的成功。我们希望能够带领学生一起向他们事业的最高峰冲击,因为我们EMBA学员的平均年龄是40岁上下,应该说都是处于冲锋阶段。在冲过顶峰之后,我希望他们又能够有一览众山小之后平静的心态,享受自己的人生,并且有一种新的人生境界,发现一个新的更大的世界,走出小我,实现大我。原来人生除了事业之外,还有很多更珍贵的问题。

 

记者:对于您所提出的这两个问题,财大EMBA的标准回答是什么?

 

姜晖:标准回答很简单,标准回答必须是两个Yes,如果有一个不是Yes,他的申请材料很有可能被拒收。

 

记者:我们这样录了会不会被大家都知道?

 

姜晖:实际上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是我们是这样想的,只有商学院和学生也存在一个匹配的关系,如果这个学生因为想进入到商学院而撒一个小谎,我认为也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商学院就是想培养这样的学生,只有真正想实现这项目标的学生,你在商学院才能实现你的价值。

 

记者:真实地呈现自己,跟合适的商学院匹配在一起。

 

姜晖:我想是这样。

 

记者:您觉得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商学院,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建树?

 

姜晖:首先要有大楼,还要有大师,还得要能办大事。过去我们没有大楼,商学院到现在也没有大楼,我们采访借的是人家学院的地方。没有大师,我们没有自己的师资队伍,办不了大事。因为你没有师资,没有大楼,你整个跟校友的联络,为校友提供的服务是不完整的,你也很难搭建一个很好的校友网络平台。

 

记者:现在其实没有大楼,我们看到情况在好转。

 

姜晖:在好转,体制的改变是第一步,这和任何一个单位和国家都是一样的。

 

记者:你能具体跟我们聊一下,体制是哪些方面,你觉得哪些东西是真的触动了它的变化?

 

姜晖:首先第一个,要给我们盖大楼,商学院要有独立的楼,这个事情已经没有争议了,校长专门到财政部和教育部申请立项,商学院综合立项已经被两部批准了,将来会在今天食堂的位置盖一个商学院的大楼。第二个,第一批给了十个教授编制,我们现在只有六个教授编制,而且通常是我这样兼着行政工作的,第一批给了十个教师编制,以后会更多。关于这十个教师的待遇,校长提出要高于现在给EMBA授课的平均水平师资标准来竞聘,要聘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大师。

 

记者:这是专职的吗?

 

姜晖:商学院专职的大师,要用好一点的待遇聘一些好一点的老师。第三个,要重视校友工作,这个工作我们去年实际上已经有了突破,商学院的校友捐款一直是最多的,之前占据全校的百分之百,后来别的学院又有捐款进来,今天仍有70%的捐款来自商学院,其中最大的一笔来自于我们EMBA校友。

 

记者:这个校友关系是怎么维护的?比如有一些校友网络搭建,我也看到我们经常会有一些校友回访活动。

 

姜晖:首先应该承认,很多毕业的老同学对学校还是有感情的,他或许对你教学管理服务某些方面有一些看法,但是最起码对给他上课的老师还是有感情的,作为母校,就是那句话,自己整天骂,不许别人骂,我们这些同学校友还是很不错的。另外,商学院成立之后,成立了专门负责校友的办公室,他们负责首先建立起一个信息网络,让十年间毕业的同学,都可以通过信息网络进行维护和联系。

 

记者:回校访问时也会有人接待?

 

姜晖:对,这是第一步。另外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我们EMBA有返校日,他们回来看一看我们新盖的实验室,新的大楼,包括一些学校的新大楼,见一些老同学和老师。另外,后续一些附加课程也开出来了,面向EMBA的后EMBA课程,今年马上要开。包括我们对校友的拜访,刚才我说的校友办,也会负责陪同校长和院长对校友进行拜访。

 

记者:我看见咱们有一位副院长会经常拜访EMBA校友。

 

姜晖:对,其实不仅包括EMBA,也包括我们学校其他学院的校友。这些机制和做法的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校友都很希望能够增进同学校间的联系,也很希望自己能为学校做一些贡献。

 

记者:我看到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中也有领导是咱们的客座教授。

 

姜晖:对,浦东新区两位领导,一位是在读的EMBA校友,很年轻,70后的区长,他本身已有博士学位,现在还来读我们的EMBA

 

记者:你在这十年中是否有过挣扎?

 

姜晖:我算是来得比较晚的,我当时的心态也比较好,我真正进入到项目实际上是2009年,我们和加州大学和剑桥大学合作举办全球EMBA的时候,那一年也是我把关系正式转进来的时候。

 

记者:之前在这边主要负责什么?

 

姜晖:之前我因为在那边读博士,一开始在这儿是EMBA,后来涉及了很多工作。包括现在的博雅智慧课堂,我们开放给社会一个讲座的平台,应该说是我创办的。包括金融家俱乐部,这是我引进的,还有EDP也是在那时候开始发展起来的。

 

记者:你期待它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的规模?

 

姜晖:我会在体制允许的范围内去增进尝试。财大有这一点好,它不会人为的给你施加更多的束缚。在体制内,只要政策允许的事情,你去做的话,财大这个氛围还是很好的。财大的人比较守规矩,体制外一般是不敢越雷池半步的。

 

记者:先在小范围内尝试,也许以后某一天,会展现出独特的价值魅力。比如现在我们金融家俱乐部的价值,其实就是从很多年前培养起来的。

 

姜晖:对,从2008年开始的。

 

记者:我觉得你们俱乐部做得挺好的,而且我看你们去年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投入,在做一些有影响力的论坛和活动。

 

姜晖:对,但是我觉得跟复旦和中欧方面相比较投入还是不够的。

 

记者:这是因为体制改革了以后,在品牌和市场方面已经给你们足够的费用了吗?

 

姜晖:对,完全是因为体制改革,过去MBA学院既然是创收学院,花钱捂得死死的。现在看成一个品牌,MBAEMBA是一个旗舰项目,花钱也有一定的预算,我们所有品牌活动有一定的预算,每年给固定的预算,而且我们每年也会向院长多争取一些,这还不包括我们拿到的一些商业赞助,所以我们每年整个品牌建设体量是蛮大的。

 

记者:有没有想过要做到交大EMBA那样的高标准?

 

姜晖:我们坚持着优秀的习惯或者传统,到现在为止财大仍然按照学生的标准要求他们,这也是两种理念的碰撞,因为我们中心还有一个副主任,她是财大毕业的,她是第一批中国EMBA教育从业者,2003年硕士毕业留校,就做了EMBA班主任,比我要资深。我从交大带来的是跟国际接轨的现代商学院市场化的一些理念,她所坚持的是一个传统的大学应该有的骨气,我们为这个事情发生过很多争论,应该怎么对待EMBA。现在来看,应该是越辩越明,吸收了双方的观点。我们在一些可以为学生做的事情方面我们做的更专业,更周到了。在有一些我们不能让步的原则性问题上,我们也没有随波逐流。

 

记者:举个例子,哪些是不能让步的原则性问题?

 

姜晖:比如一些很细节的东西,比如学生的签到,你上课不能让秘书来代替,缺勤超过三分之一这门课就要重修,包括你对班主任的称呼,就是要叫老师,而且这方面我们还要继续加强,这方面我们想向中欧看齐。在灵活性方面,市场化方面我们也要向交大学习,在文化方面我们正在向复旦学习。

 

记者:标杆太多了。

 

姜晖:标杆多了是好事。因为你是后发优势,就可以少走不少弯路,所以得谢谢前面的几个老大哥。

 

记者:我看到咱们也在其他地方开设了EMBA教学项目,比如厦门。

 

姜晖:厦门班是今年开的。

 

记者:还有成都。

 

姜晖:成都没有,是重庆。

 

记者:厦大本身也在财经方面非常专长。

 

姜晖:对。

 

记者:我觉得蛮厉害的,直接到那儿开班,为什么选择厦门和重庆开班?

 

姜晖:在重庆是由我们跟西南证券合作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我们为西南证券专门设计了一个金融证券方向的课题体系。大家合作的过程也是非常的漫长,光课程体系的设计和研发就花了快一年的时间,最后敲定了,对方也是在好几个大学中进行遴选。我们有很强的竞争对手,包括当地的财经院校。后来还是选了上海财大,也是看重我们国际化的视野和我们本身的教师团队,以及我们课程里包含的创新元素。像这种模式,我们在全国范围内还在进一步推广,因为学校的资源是有限的,EMBA我们每年就招收200名,这是教育部规定我们招收学生的名额。我们本身认为对一个商学院的健康发展来说,合理限定自己规模的增长也是有益的。我们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重庆这个模式我是非常的推崇的,跟行业里一个很好的公司合作培养。但是也有一个问题,学生统统来自于一个单位,可能会失去EMBA这个项目本身一部分固有的价值,这个我从一开始就跟他们讲过,包括他们公司的领导。这个我们要通过很多方法去弥补。移动课堂是很重要的一个方式,据我所知下个月重庆班就要到上海上课,我们会定期把各个教学点的同学叫过来,一方面增进一下对母校的了解和感情。另一方面,和我们上海的同学进行联谊和互动,这种移动课堂不光是在外地教学点和上海本部,在各个教学点之间也是很常见的。

 

因为厦门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现在从整个两岸的政治经贸关系来看,整个海西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是很大的,所以厦门这个地方我们非常看重他的地理位置,而且福建的闵商他们非常能吃苦,他们善于创业,也愿意承担风险,我们觉得他们身上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他们有一个特点跟浙商非常相似,就是很看重学习,他们第一看重家族的传承,第二看重的就是学习。因为他们通常在创业的时候,由当时的环境所决定,他们第一代创业者通常没有很高的文化,可是他们的高管、董事会成员,包括他们的第二代,都希望他们能够掌握现代的管理知识。出于这个目的,我们从前年开始酝酿,在海西地区开班,去年秋季第一个班成功的招收了第一批学生,一共33名同学。

 

记者:但是一提到财大,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在金融财经领域是很强的。上海很多学校都在做,中欧,高金,压力大吗?其实这一块竞争对手还是蛮多的。

 

姜晖:怎么说呢,首先我对这种竞争所持的是一种正面的,欢迎的态度,因为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整个经济在改革,向市场化发展,当然,现在中国商学院的领域还很难真正的叫做市场,因为我们大部分商学院还是国家的,体制内的痕迹还是很严重的。我觉得这是我们的一个窗口和前沿,在很多领域我们已经做得不逊色于国外领先的商学院。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和竞争,确实是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我想在这个方面,关键是要走一个差异化的道路,这对MBAEMBA都是成立的,对EMBA尤其重要。因为现在在EMBA的市场上确实存在一些价格战,存在低价卖学位等不好的现象,我认为这是处在一个快速成长的后半段,这后半段通常也会是一个分化期。所有的高端市场几乎都是这样的,越好的品牌的市场份额越集中。越好的商学院,所有的学生都会希望报你的学校。如果不是走差异化的道路,而是搞价格战,我觉得很多商学院一定是会退出这个市场的,EMBA也根本没有办法继续搞下去。

 

记者:你怎么定位上财的这种差异化?

 

姜晖:我归纳了四个方面,这些也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虽然目前或许还是不够成熟。最近我们在申请中国高质量MBA认证,我们也是全国第一批九个申请中国高质量MBA认证的学校。在写这个报告的时候我就在思考,我们的差异化到底体现在哪里?我大致想了一下,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个,成于未来。我曾经提出过一句话,在我们的课堂上要教给学生如何经营未来,永远比教给他们如何经营现在重要,这里突出的是我们财大的财经特色,进一步说是要突出我们的金融特色。金融的本质逻辑是教你如何跟不确定性打交道。我们的课程中一定要突出这一点,一个学生如果只会经营现在,那是很难引领一个企业的,因为你现在做的很多的决策,起作用的时候环境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真正成功的企业家也好,职业经理人也好,都是必须要有前瞻性的,所以这是我们提出的第一个差异化体现。

 

第二个,功于利他。在为别人创造幸福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成功。上财本身有着非常光辉的历史,那时候在北京包括蔡元培这些先贤都提出了打倒孔家店,引进德先生和赛先生,要引入民主和科学。在南方同样有一批人,他们留学归来提出要引进贝先生,上财的创建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要发展中国的商业,前辈们心怀的是一种救国的理想。一开始办校的时候,条件是很差的,当时克服了很多困难。我们现在新的商学院的使命,实际上也应该继承这个,这一点和市场经济的逻辑是一致的。最近张维迎教授刚刚在我们学校做过一场讲座,他提出市场经济的逻辑,就是要让比较聪明的人服务比较笨的人,要实现自己的成功,必须要先为别人创造价值,这是和计划经济完全不一样的。我想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正是这一点,要在为别人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最后要走出小我,实现大我。在我们的课程中也开设了很多跟人文相关的、跟企业伦理相关的以及跟社会责任相关的课程。我们规定,2011年商学院成立之后入学的学生,要拿到EMBA学位,除了修满学分、参加学位论文答辩之外,还要以集体和个人名义完成一个公益项目,或者去孵化一个青年创业基金,这是第二条,叫做功于利他。

 

第三个,恒于创新,这是我们想突出的国际化的特点。我们和剑桥、伯克利合作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是这些国外一流的商学院无一例外地非常强调创新。现在中国整个创新环境并不是很好,我觉得中国商学院有义务呼吁这一点,并且把创新的精神灌输给我们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我们在课程中有很多是创新的课程,现在大部分创新课程是由国外教授担当的,包括创新管理、问题发现与解决、商业模式创新等等。在将来我希望能够看到有更多中国的教授,特别是中国的企业家能给我们讲这些课。

 

第四个,贵于专注,这个是回到我们学校本身的性质。我们学校从规模上来讲是比较精益化的学校,上海财经大学培养的学生,通常在自己的专业方面都是比较强的,用用人单位的话来说,他们业务和能力很强,很好用。现在管理教育都比较强调培养通才,也就是复合型人才,但是我们上海财大,特别是我们EMBA项目强调的是要培养有一技之长的通才,这是延续我们学校的风格,传承我们学校的文化。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对专业方向设置得还是比较细的,我们有七个专业方向,其中四个关于金融、三个关于管理,每一个专业方向都包含有若干门课程。我们希望这些EMBA学生在走出校门的时候,除了具备一些通用的领导和管理才能,还能够掌握在某一个领域的独到见解和技能。

 

记者:我们有四点诠释咱们的定位。最后我有一个特别想知道的问题,咱们EMBA学员他们是什么样的构成?

 

姜晖:我们学生的平均年龄是38岁,平均工作年限是16年,整个构成结构基本上可以用几句话概括。第一个,汇聚了高层次管理人才,体现了高端性,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企业家或高层管理人员,这个符合EMBA项目的培养要求。第二个,体现了行业背景的丰富性和多元化,EMBA的教学很多都是案例讨论,如果都是来自一个单位或者一个行业,不利于思想方式的碰撞。

 

 

引自:腾讯教育-对谈华东TOP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