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求变,敢当敢为丨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上财MBA校友王志刚专访 【MBA30访谈系列】


微信截图_20210531152906.png

王志刚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

人教数字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

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

上海财经大学MBA 1999级校友


教育出版在我国出版行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为行业的规模扩张和升级转型提供了营收、利润双向支撑。作为教育部所属大型专业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下简称“人教社”)是该领域当之无愧的国家队、主力军,多年来蝉联我国单体出版社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第一名,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作为人教社副社长、人教数字出版公司董事长,王志刚校友的职业经历堪称是世纪交替时期出版行业勃兴的缩影。深耕出版三十年,他用热情、智慧和努力拥抱行业变革与创新。与此同时,身为出版MBA班长的他情系母校、心系同学,积极组织和推动行研活动,搭建相互交流和凝心聚力的舞台。2021年4月,上海财经大学校友总会王爱丽老师一行前往北京拜访王志刚校友,聆听他关于行业发展的未来思索,以及MBA学习和职业发展的所感所悟。


以下为文字访谈实录:


【问1】王志刚校友您好!1999年,在当时的国家新闻出版署推动下,出版传媒业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青年干部进入高校进行MBA学习。您如何看待出版署做出的这个决定?对于上海财经大学的MBA学习,您当时抱有怎样的期待?


【答】尽管时间已过去二十多年了,我个人仍认为新闻出版署当时所作的选派青年干部参加MBA学习的决定,是多么英明而具有前瞻性。我国的出版社虽然长期是事业单位,要求双效统一且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但出版业从根本上说具有产业属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出版单位的管理、经营、市场活动等,必须适应市场的竞争,甚至是国际市场的竞争,出版业在当时急需有思想、善管理、会经营的人才队伍。今天来看, MBA学习培育出的这批人才,在我国出版社转企改制,以及出版业转型升级进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以上财MBA为例,当时的同窗中,后来基本上都成为了单位的业务骨干,还有很多人成为了行业领军人物,担任了出版社或出版集团、上市出版公司的主要负责人。所以说,在出版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上财MBA也作了很大贡献


大家到上财读书,都是抱着学习提升心态来的。我们班是出版MBA一期,因为是在职脱岗读MBA,大家都非常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年龄最大的一位同学当时已经超过46岁,他在上财读书期间的日常轨迹基本上就是教室、食堂和宿舍三点一线,晚上还经常蹭听别的班的课。谭敏老校长了解后,在很多场合表扬我们出版MBA同学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夸赞我们是上财的一道美丽风景线。的确,通过两年的MBA学习,大家的收获都非常大。读MBA前,很多人都是以编辑思维看待问题,难免思路狭窄,就像打保龄球——更多地只专注眼前赛道。但读完MBA后,特别是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就化身为足球运动员——需要时刻关注场上来自四面八方的影响,不仅有对手,还有队友,要形成团队作战力,要有战略战术布局。在这样的环境中,自身的眼界和能力提升会很快,经验也得到长足积累。


【问2】作为班长的您,求学期间为大家办了很多实事,在同学中很有威望和号召力。您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点滴能与大家分享的?


【答】这个说不上,入了学校我们都只是学生。不过,两年的上财MBA学习生活,都是每个同学终身难忘的人生经历。首先,上财的老师非常棒。以杨君昌老师的《微观经济学》为例,大家知道学习现代西方经济学需要有较高深的数学功底,但我们班大多数同学都是文科生,听起来就比较吃力。杨老师却能把很多的数学公式模型内容,转换成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语言,让同学们都听得懂学得进去,这门课考试大家的成绩都很好,得分最高的就是一名文科生。


我们在上财的学习比较特殊,虽然是在职读MBA,但我们是全脱产,和普通在校硕士生完全一样,经过两年系统的MBA学习,大家的收获非常大。而且学校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关心、关注我们。我们班很多同学来自北方,上海的冬天没有暖气,北方同学很不适应。后来我们班委便与研究生会老师联系,建议学校冬天为我们增加毛毯,再后来学校还安排我们住进了新建的研究生公寓,三人一间,有独立洗手间和淋浴间,这在当时属于非常好的住宿条件。


我们班的同学来自20多个省市地区,大家不但非常珍惜这段求学经历,也非常看重这段同学情谊。读书期间,班委经常组织大家参与学校的各类体育和联欢活动,增进彼此感情。毕业后虽然20年了,但大家相互交流很多,共同努力在出版业转型升级、做强做大进程中贡献力量。对于每位同学而言,上财MBA的日子都特别难忘,足够回味。


download.png

王志刚(左二)和杨惠龙校友(右一)

与王爱丽老师和朱家杰老师合影

杨惠龙为人教社数字出版部主任、2000级上财MBA校友


【问3】MBA毕业后,通过自身努力,您的职业生涯取得长足发展,在人教社担任高层领导职务,同时也是人教社数字出版主管领导。据我们了解,近年来人教社数字出版发展令人瞩目,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您能简要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工作吗?


【答】谢谢上财对我们校友的关心关注。我是2011年开始从事并分管人教社数字出版方面工作的。其实在上财MBA学习期间,我就开始关注数字出版,也经常与同学们研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可能对出版的影响。就人教社来说,数字化进程起步还是比较早的,1999年就建成了当时比较领先的人教网,但总体上说只是顺势所为,前期缺乏整体规划和布局。个人认为,一项事业、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必须要有规划、要有战略,要思考得远一些。在社务会的领导下,我主持制订了人教社数字出版“十二五”规划,并于2012年组建了人教数字公司,后来又成立了人教数字教育研究院,创办了《中小学数字化教学》期刊,形成全方位服务教育信息化的格局。人教数字公司成立之初只有不到30人,运营的产品主要就是人教网,年收入仅300万元。经过几年的发展,人教数字公司已形成了平台服务、解决方案和移动学习三大产品和服务体系,2019年收入超过2.4亿元,利润超过3000万元,已相当于我国一个中等出版社的规模。大家知道现在办杂志不容易,但《中小学数字化教学》逆势成长,创刊一年多发行量就超过3万,现在已突破5万,目前正在进行数字化升级,力求更大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服务力。总之,要干好事、干成事,关键还是定位要准,要有发展思路,要敢于创新开拓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所以我们特别注重数字出版团队建设。目前人教数字公司的专职人员有210多人,其中绝大多数是从事内容和技术工作的研发人员。由于国有企业受到工资总额等体制因素的影响,团队建设特别是引进数字出版高端人才方面受到一定制约,未来事业要做大、企业要发展,还需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问4】融合发展是出版业走向未来的关键词。作为出版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推动者和实践者,您如何看待未来出版发展?结合您的职业生涯和管理经验,您认为自己在人教社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答】个人认为,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在使命上是相同的,都是为读者和用户提供内容服务,由于传播方式和呈现形式不同,更为重要的是内容与技术的结合不同,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相比,在为用户提供内容服务的要求与模式上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是不依个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数字化对出版业的影响和改变必然发生。所以,传统出版必须思考变革,必须转型升级。但新兴媒体与传统出版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出版的未来必须走融合发展之路,让产品和服务更加适应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不断产生新的价值。因此也就要求我们:一是提升认识,树立互联网思维;二是积极拥抱新技术,让技术为出版的持续发展赋能;三是在内容生产组织和服务模式上进行创新,打造新业态;四是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面对信息技术的影响和教育变革,人教社不仅一直在探索数字出版,也在思考融合发展,思考如何通过提供精品教材和优质数字内容资源,更好地服务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我固然通过个人努力做了一些工作,发挥了一些作用,特别是与大家一起在教育数字出版这一没有先例、与传统教育出版模式完全不同的领域进行了开拓探索,先后领导研发了第二代和第三代人教数字教材,但其实个人的力量都是不足道的。没有领导决策和支持,没有大家共同的拼搏,特别是离开了合作,任何人将一事无成。


【问5】教育出版在传统出版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和出版影响的不断加深,您如何看待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出版? 


【答】的确如您所说,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在不断加深,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从云计算到大数据,以及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VR/AR等无不对教育产生着影响。但无论怎样影响和变化,教育出版服务教育发展的使命没有变。我个人对教育出版的未来充满信心。只要人类存在,教育也必将存在;只要教育存在,开展教育的内容资源及相关服务需求也将存在。出版业有服务教育的传统,有优质资源建设的优势,只要我们的领导者、管理者、从业者都能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教育变革,不固步自封,主动作为,保持持续学习和进取的姿态,构建以数字教材为核心的优质内容资源体系,打造全方位服务教育教学新业态,教育出版的未来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1年是个不平凡的年份,我们隆重迎来建党100周年,同时上海财经大学东迁恰逢100周年,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的前身成立100周年,上海财经大学MBA项目30周年。目前,学校校友会正积极开展“校友风采”和“SUFER梦想”宣传栏目的建设。对于母校,对于上财MBA,王志刚校友还有哪些期望和勉励之言?让我们通过一段短视频一起来看看:




- 编者手记 -


春天的北京杨花柳絮纷飞,为这座历史厚重的都城点缀出盎然生机。春天正用她特有的潜质润物细无声,时淡时浓间滋养万物,而教育、文化、科技繁荣恰如大好春光,源源不断为国家昌盛、民族复兴提供着养分和力量。走在文化自信、教育兴邦、科技强国的建设前沿,出版传媒既是时代之音的侧记,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代出版传媒人如何恪守使命,奋进前行?上财校友又如何身体力行地践行“厚德博学、经济匡时”之校训,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发展带来更大贡献?相信王志刚校友的故事和寄语一定能给大家带来启迪和思考,希望更多上财人能够在各行各业镜鉴自身、照亮他人,在造梦和逐梦的旅程中自信前行。


访谈者:王爱丽、朱家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