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年,上财商学院MBA的课堂并不大——两个班,不到百人。一群背景各异、却同样带着困惑与渴望的青年聚在这里。他们当中,有刚从外经贸部来到上海的金波,有化工销售出身渴望系统思维的陶峰,还有年纪尚轻、懵懂入行的吴昊。
二十六年弹指过。陶峰创立博远资本,掌舵90亿基金,投资了超过百家企业;金波从事战略咨询与管理决策工作,利用在多家上市企业的高管经验为企业发展提供建议;吴昊在安永会计事务所(北美)从事税务筹划业务……时代浪潮奔涌,他们从同窗成为各自领域的深耕者与瞭望者。回望起点,那小小的MBA课堂,成了改变人生轨迹的关键驿站。今天,我们听听陶峰、金波与吴昊的故事,关乎选择、深耕、创业的起伏跌宕,以及对后辈最朴实的叮嘱。
“时代变迁,步履不停。
过来人的选择不一定是标准答案,
但过来人的经历一定会带你找到你的答案。”
跨越世纪的同路人,上财MBA1999级三人行:医药投资、战略咨询和会计行业的深耕者
纯真年代:选择MBA的那份“初心”
陶峰
那个年代的MBA,是一场实实在在的“回炉再造”
“我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的化工专业,在外企做销售。当时的想法很实际,就是想补商科知识的短板,建立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陶峰回忆起点,目标很纯粹也很迫切。
彼时上财MBA“小而美”,不到百人的年级,师生亲密得像家人。“课后讨论是常事,周末一起调研、交流。那种专注的氛围和情谊,是后来特别怀念的养分。”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中,从财务到战略,从市场到组织行为,如饥似渴。“就是想把基础打牢,为未来铺路。”这种朴素的、以“学到真东西”为驱动的初心,贯穿了他后来的职业路径。
金波
厌倦了安稳的“铁饭碗”,我想“动”起来
“我本科在北大学法语,进外经贸部是当时的‘铁饭碗’。”但我天性里藏着一份“不安分”。“工作很好,可太循规蹈矩了。我不怕挑战,怕的是按部就班磨掉热情。”1997年回国后,他接触到中国证券市场的热浪,瞬间被吸引。“选择上财MBA,目标清晰:要系统学证券知识,更要抓住上海的机遇——这里的平台、资源和潜在机会,能帮我‘跳’到新轨道上。”这份对变化和可能性的渴望,成为他转型的原点。
吴昊
年轻懵懂时,“充电”就是最朴素的念头
“我和陶峰是当时班上年纪小的,在相关领域干着,缺乏专业底气。有进修机会就觉得很珍贵,没太多杂念,就觉得该去读书提升自己。”吴昊的初心简单直接——提升专业技能,这是很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最朴素的诉求。
行业深耕:选定战场,向下扎根
陶峰
化工销售“撞进”医药投资,二十载炼就“行业老炮”
课堂上的意外之举,撬开了陶峰的职业之门——与金波等同学组队参加创业大赛,构思的医学创业项目不仅闯入半决赛,更吸引了复星集团掌门人郭广昌的关注。“机会砸到了头上”,他由此与同年级4位同窗一脚踏进医药行业的大门,在复星一干就是十五年,从摸索到精通,成为了医药领域的专精者。
但陶峰并不止步于此。2017年,博远资本应运而生。“那会儿,软银、鼎晖出来的前辈们早已开道,我们不是先行者。”创业的底气,来自他在复星十几年摸爬滚打积累的行业认知、人脉和对行业节点的精准判断——他清晰看到2015年医药政策改革带来的创新药爆发期来临了。“博远这支‘新军’,其核心团队都是‘老兵’。政策红利、市场风口、团队经验,几股合力让我们在生物医药投资领域站稳了脚。”
经历8年发展,博远资本管理资金规模超90亿,投资超100家创新企业。亮眼成绩单背后也有“成长的烦恼”:“尤其这两年,市场起伏大,基金退出通道变窄,一些好项目的价值释放变慢了。”但陶峰更看重“深水区”沉淀的东西:“我们投中了一批有真技术、能推动行业的中坚企业,靠专业判断和扎扎实实的投后服务赢得了业内的口碑。这比短期的估值更有分量。”
博
远
博远资本(BioTrack Capital)
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专注于投资和孵化中国杰出医疗健康创业企业的专业投资机构。项目主要投资中国创新的生物技术、创新医疗科技及创新的医疗商业模式,努力为投资人创造更大的价值。
BioTrack Capital
金波
遍历浮沉,找寻自我的独特价值
在复星医药担任过战略总监,并在知名咨询公司担任过合作人的金波对商业模式有着独特的认知。“创业?核心要素是两个:智慧+资源整合能力。”担任多家上市公司高管、董秘的经历让金波对此看得通透,“现在创业门槛看似低,但想成功,独特性是生死线。巨头随时可能跨界碾压,你想做的项目真的需要强资源?你手上有没有?没有就别硬上,否则白辛苦。”
关于未来方向,金波人为欧美市场的“再链接”和制造业回流没那么容易。中国、印度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几十亿人口大市场,才是真正机遇之所在。
对于大家焦虑的“内卷”,金波认为专业能力不足才是根源。 “现在学习渠道这么多,关键看你想不想学、有没有好奇心去钻研。”他指出招聘时最看重候选人的特质:“学习能力、求知欲、好奇心、踏实!这些底层素养比技能本身重要。能不能吃苦、肯不肯深入搞懂一件事,竞争力往往就差在这里。”
吴昊
“硬功夫” 需修炼,稳健深耕亦成道
“市场瞬息万变,没有捷径。”吴昊坦言自己走的是稳健深耕的路。她觉得成功并非只有创业上市一种模式,“把资本市场运营规律和金融服务逻辑吃透,把服务的客户琢磨透,把团队带稳,日复一日解决具体问题,也是一种硬功夫和成就。MBA给了我看问题的框架,剩下的就是‘练’——在实践中反复磨砺判断力。”这条看似“无声”的路,同样需要专注的“深潜”和对抗浮躁的定力。
回望起点:给MBA学习和后辈的真心话
陶峰
别怕“爬梯子”,走过路每一步都算数
“欧美商学院在挑选学生的时候非常看重自律和钻研的特质。专业背景没有那么的重要,但拼命的精神、强大的抗压和执行能力才是把事情做到卓越的根本。
类似我们现在喜欢参加沙赛和戈赛的学生,强大的自律者往往更容易成功。”陶峰认为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的确会跟人较大的压力——保住饭碗、找个好出路没错,但只盯眼前反而容易选错路。“做任何事,从要沉得下去,从基层做起,别怕‘爬梯子’。每一步的积累都算数,根基不稳,‘梯子’爬得快容易倒!”这既是他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当下“速成心态”的提醒。
金波
从MBA这个“加油站”出发,启动你的好奇引擎
“MBA是个加油站,工作几年后回炉,目标应该比本科毕业时更清晰!”金波鼓励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校活动和企业实践:“别光想着立刻有用,机会的种子可能在看不见的地方发芽。”
他同时特别强调“好奇心驱动:“如何做到真正懂行?那就得对一切保持敏感。无论身处哪个行业、从事何种工作,首先要把其中的逻辑与规律吃透。一个工具的设计逻辑是什么?行业的小道消息意味着什么?得有刨根问底的好奇心。不爱这个行当,缺乏探索欲,工作就只是个差事,很难有大成就。”
吴昊
持续精进的无声之路
我的职业之路相较于陶峰和金波,虽然少了几分戏剧性转折,却诠释了专业主义的长久价值:“税务不是账本上的数字游戏,而是商业逻辑与法律边界的精密平衡。聚焦一域,吃透规则,服务好客户,带好团队——日复一日的精进,积累的是旁人难以撼动的核心竞争力。深水区的力量,不只来自浪头,也源于静水流深。”

三位1999级校友,二十六载的人生和职业发展轨迹各异,却同样将“钻研”和“深耕”刻进了职业发展之路里。这些亲身历练沉淀下的故事与感悟,或许无法为每一个具体选择提供标准答案,却能化为一股沉静而持久的力量,传递给屏幕前的你我——愿这份力量能让大家在纷扰与抉择中,脚步更稳,方向更清,走出自信,走出自我。
(文丨上财商学院MBA中心:朱家杰 黄二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