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商院“职”播间,邀请到从事咨询专业将近20年,了解各种纵向、垂类咨询企业类型的——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校友导师陆瑾,从行业前景和自身经历出发,来分享咨询行业发展前景和SUFER们该如何拥抱咨询市场独特的挑战和机遇?

陆瑾,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200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校友,上海财经大学校友领航导师,现任毛毛茸咨询创始人。
陆瑾的职业起航于埃森哲,此后长期从事咨询专业工作,覆盖品牌策略、业务赋能策略、产品创新策略等方面工作,既熟悉B2C快消品赛道,也对B2B基因的独角兽企业构建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及要素品牌有深度理解。

Q:根据您的经验,对于有志于从事这个行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在校期间该提前做哪些准备和着重培养自己哪些方面的能力?
A: 对于学生来说,会有一些不同的技能要求,有一些可能是顶层设计的宏观层面技能。比如说你对商业模式,国内国外先进、创新的做法。还有一些可能对你的想象力,比如说在品牌层面,他不只是要一些理性的逻辑判断力,更要结合一些感性想象、思维、创意的东西,去做一些深入的一些工作。甚至还有比较底层的,包括有些定性定量调研的公司,对基础的方法论,不同行业的特质,特别需要深入洞察。
Q:对于不同的行业客户群,您觉得是不是要前期有各种方面知识的积累?
A: 咨询行业是会接触到不同的客户的类型,这是需要同学们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大型外企,大型国企以及新锐的初创民企,的确服务得非常不一样。如果是大型外企的话,大多数的咨询公司其实是没有办法去直接跟他的创始人或者董事长总经理级别沟通,通常要么是市场部人力资源、财务部,其实你跟他是一个协同的关系,去帮助他做一些他自己没有办法做,但是很重要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他愿意花更多的钱来找外部公司去做,所以这里面其实是日常的作业密集沟通会非常多的,所以需要做很多实干、细节的东西。
大型国企一旦要用咨询公司,它通常是承载着一些创新变革这样的一些使命在。所以能够去决策创新和变革的 level,一定是比较高层级的管理,所以你一般能够接触到比较高层的国企的人员,那么你的沟通能力,领会老板的战略意图的能力就会要比外企强很多,外企是工作能力,而国企其实是领悟能力,就是你的情商够不够高。你的逻辑思维和你的感性理解能力共情同理心就会非常不一样,因为跟大型的国企或者大型的民企做项目,其实很要知道它的战略意图到底在哪里,老板到底他未来对这个公司、对这个行业,对商业生态的判断在哪里,你要给他匹配的服务,所以对外企会非常不一样。
而初创型的民企是最挑战的,因为它是快速成长的,而且他的人又很少,所以他既要你能够给他干很重要的活,又要理解老板的意思,去能够帮助他在未来的商业上就是掠夺更多的商业领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