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武:中日两国现代社会转型的比较

5月8日20:00,原北京大学研究员,长江证券公司创办人,石门坎教育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陈浩武博士应上财金融家俱乐部邀请在线开讲,从五个角度详细解读了中日两国现代社会转型的比较。



内容提要




在面对西方文明挑战的背景之下,中国和日本走上不同的现代化转型道路。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把这种东方国家受到西方国家挑战的现代化转型模式,称为“挑战—回应模式”,就是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挑战,东方文明对这种挑战的回应。
从以下五个角度来对比:

1、鸦片战争和黑船事件

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英贸易战的延伸。英国用白银来采购中国的初级农产品,中英贸易出现了巨大的逆差,大量的白银流到清帝国,使清朝硬通货储备非常充足,统治者对外部世界持一种傲慢的态度。

日本1853年“黑船事件”是日美贸易战的延伸。在工业革命时代,大量的工业需要润滑油,来源是捕鲸的鲸油,故而西方国家需要大量捕鲸,美国海军到了日本海域,逼迫日本开放港口为捕鲸船提供方便,日本同样闭关锁国,于是产生了冲突。

2、中体西用和脱亚入欧

在日本面临西方黑船叩关,面对西方文明挑战,福泽谕吉认为,文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坚船利炮只是西方文明的一个表象,能够制造坚船利炮的社会制度才是根本。
中国也有一个和福泽谕吉类似的思想者——张之洞。在同样面对西方挑战的中国,张之洞提出来的口号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方的技术是我们要学习、要借鉴的,但前提是中国的儒家思想、祖宗成法不能变,意识形态不能变。

3、五大臣出洋和岩仓使节团

日本1853年发生黑船事件,到1871年岩仓使节团出国访问,相隔18年;中国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1905年五大臣出洋,相隔65年。岩仓使节团出使时间长达19个月的时间,而中国的考察团不到6个月。中国五大臣出洋更多地是受到日俄战争的影响,而日本最初的出使目的是破除不平等条约,在与西方文明接触的过程中转而决心学习西方。

4、清末立宪和日本制宪

岩仓使节团对德国普鲁士这个国家宪政的关注,导致伊藤博文再度赴欧洲考察宪法,以至1889年由日本天皇颁布日本宪法。日本立宪的目标是从周制走向秦制,把所有的权力集中于天皇;但中国的立宪恰恰相反,是从秦制走向周制,将皇帝虚君化,所以清末立宪可以说“犹抱琵琶半遮面”。

5、山西票号和金禄债券

日本很早就懂得了政府创造信用,用这个方式解决了国内最尖锐的问题,武士阶层通过赎买退出历史舞台。甲午战争日本获得中国赔偿后,使得其完成了从银本位上升到金本位的货币本位转变,进入了世界的第一方阵。到1887年,日本就创办了154家银行,而中国1903年才出现第一家银行,这比英国又晚了将近二十年,当时的清政府由户部出面希望以山西票号为基础发展出大清银行,却被所有票号拒绝,票号也错失了升华为大清银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