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人生,同频生长
在上财,全日制MBA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是课堂和小组学习时不同视角的激烈交锋?是企业参访中商业逻辑与实践的深度对接?还是操场上的挥汗如雨和坚韧绽放?SUFE MBA又是如何通过多彩的学习生活,让自己变得愈发有竞争力,实现职场上的华丽转身?
我们找到了3位全日制学生,一起来聚焦她们的24小时——在这里,时间不是钟表上机械转动的刻度,而是被知识、梦想与责任拉长的生命维度。通过她们的故事,我们会发现,所谓“更长的24小时”,从来不是时间的馈赠,而是一群心怀热忱的人,用极致的专注与热爱,为每分每秒镀上了成长的金边。

8:30
晨光熹微 出发的姿态各有不同
中山北一路校区的梧桐叶在晨风中沙沙作响,2023G2的陈盈颖走进MBA大讲堂,背包里装着熬夜整理的《营销管理》课题资料。另一处时空的博思楼405,2024G2的程园菲正对着MANNER咖啡杯上的logo沉思,想起昨天论文组会里同学们分享的精彩内容,亚沙训练磨出的水泡还在隐隐作痛;而在30分钟前,同班的庄子涵在家照顾完两个小孩的早餐,然后马不停蹄往教室赶——她要赶在上课前完成《全球宏观经济分析》课前作业的最后梳理。
三个人的课前场景在不同空间同步上演:陈盈颖落座后,用荧光笔圈出了讲义上的疑问;程园菲在则在默默想着学姐分享亚沙时提到的“困难和挑战教会我们的不是征服,是共生”;庄子涵在路上点开工作群的留言,指尖在屏幕上停顿两秒,又迅速切换到课程群消息——这是属于SUFE MBA的清晨,此刻的商学院,正将不同的人生故事收进同一扇大门。
9:00
思维碰撞 课堂是流动的知识磁场
在陈盈颖所在的《营销管理》,大家正用严谨的理论模型剖析市场;而在《全球宏观经济分析》所呈现的却是另一番场景:同学们带着各自的“专业滤镜”从截然不同的视角拆解经济和商业问题。有人抛出创新解法,有人严谨分析利弊得失。每位老师都有独特的风格,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家在视角和思维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跨学科整合、多元交流、自我反思,帮助大家完成一次又一次认知的迭代升级。
课间休息时,商学院小院子的秋千架和露天木桌成为微型社交场。陈盈颖和同学们围坐在木桌旁,分享着生活中的趣事;程园菲也曾在这里被同学们拉着荡秋千,笑着说:“这高度肯定比腾格里的沙丘温柔多了”;庄子涵则躲在角落给家里打电话,想着晚上给小孩辅导作业的事儿——不同的身份标签,在课间的阳光里轻轻碰撞,又迅速融入下一节课的期待。
12:00
舌尖上的上财 烟火气里的校园记忆
中山北一路食堂的窗口前,不同的人流各自寻着熟悉的味道:陈盈颖直奔砂锅档口,看着阿姨将滚烫的鲈鱼酸菜砂锅端出来,想起昨晚图书馆旁边暖胃的夜宵;程园菲在清真食堂里熟练地报出"新疆炒河粉",每一口都是舌尖上的满足,瞬间驱散学习的疲惫;庄子涵端着午饭匆匆找空位,开始构思下午整合实践研讨会的内容——食堂的烟火气,是上午高强度学习后的治愈时刻,也是不同生活轨迹的短暂交集。
14:00
认知破界 校园外的第二课堂
天士力医药集团的会议室里,陈盈颖和其他同学受到了集团高管的热情接待。这次企业参访,通过总经理生动朴实的介绍,大家了解天力士从创立初期的艰难探索,再到逐步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通过高管们分享的所感所悟,大家热烈地交流着彼此的想法和见解,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和资源。
科研楼的大草坪前,程园菲正等待着第二课堂讲座的开启。刘建国老师的《AI与财经管理的融合与挑战》,市场营销系教授叶巍岭老师的《国韵潮起,借电影《哪吒》细究传统文化与商业的互哺赋能》,骥智咨询合伙人戴剑老师的《漫漫长路,关键几步——不确定时代的人生规划》等等,她有幸听到许多不同的学术知识和行业见解,打开一扇扇全新的认知窗口,感觉思维边界又向外拓展了几分。
武东路校区商学院讨论室里,庄子涵和队友们围在屏幕前,为整合实践项目结项大赛做准备。通过前期一轮轮的探讨分析和各自领域积累的经验,大家的视角逐渐从执行者转变为了决策者——过去凭直觉一知半解的领域,如今借由导师搭建的认知桥梁,得以系统解构。
校园内外的边界在此时变得模糊,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延伸到企业会议室、案例讨论室和高管分享的讲座中,成为融入生活肌理的常态。
18:00
夜幕降临 夕阳给校园镀上金边
陈盈颖前往图书馆,马不停蹄地开始准备第二天五百强企业BD医疗举办的国际会议筹备;程园菲在体育馆换好运动服,准备参加亚沙俱乐部的夜跑训练;庄子涵也选择前往图书馆,笔记本电脑与纸质课本在桌面平分秋色。手机倒扣着,孩子的班级群通知弹窗在暗处闪烁——她终于学会在键盘声与翻书声中,为每个身份按下清晰的切换键。
22:00
深夜交响 奋斗是无声的共鸣
图书馆三楼,陈盈颖还在和BD会议筹备组项目组同事在核对流程细节,键盘声与翻页声交织成细密的网。工作结束收拾书包时,她碰到同样完成案例学习的庄子涵,两人相视一笑,无需多言。庄子涵认为,研一MBA的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在学习、工作、兴趣爱好以及母亲的角色中找到平衡。常常因为要完成作业,参加比赛和课余活动忙碌到凌晨两三点。面对学业、工作、家庭与兴趣爱好的多重挑战,时间和精力管理成了必修的生存技能。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后来有条不紊的安排一天时间表;从焦虑于“什么都想做好”,到学会抓大放小,聚焦核心目标。在这片充满魔力的校园里,每一分钟都在被赋予新的意义。
程园菲结束了亚沙训练,成为“新沙”的她见识到了“老沙”们的拼搏精神和上财人的坚韧勇敢,大家齐聚一堂,长达八个月的准备,都是为了突破极限,继续为上财沙14的荣光而战。
这是属于SUFE MBA的夜晚,有人为企业项目细心筹划,有人为体育训练突破自我,有人在家庭与学业的平衡中寻找最优解,但相同的是,每个身影都在认真书写属于自己的24小时——原来,所有的“更漫长”,都藏在这些与时间共振的瞬间里。
晨光再起
当24小时成为成长的刻度
这就是上财全日制MBA的一天:有人在课堂与企业间穿梭,有人在书桌与操场间切换,有人在母亲与学生的角色里平衡。时间从未被拉长,但当把每一分钟都活成认知迭代的阶梯、人脉连接的节点、自我突破的刻度,24小时便拥有了超越物理长度的意义。
当新的晨光再次照亮369校园的大草坪,三个身影,以及更多的全日制学生又将汇入新的人潮,而属于他们的、永不褪色的24小时,正等待着被填上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