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国强教授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商学院发展战略

        日前,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副院长戴国强教授就中国经济的现状、政策的方向性选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国商学院未来战略发展等话题接受了东方财富网《观点》栏目的专访。

 

货币政策开始转向,财税政策改革有待跟进

        戴国强教授在访谈中提出,央行在一个月内连续做出两次降息调整,其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政策转向信号,它表明我国的货币政策正在向较为宽松的方向进行改变,这种变化是由我国当前的现实经济状况以及外部环境所共同作用决定的。然而,戴国强教授同时谈到,货币政策对于促进经济整体增长来说效用是较为有限的。频繁的降息会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人们对未来经济衰退趋势的预期,从而导致人们在投资、消费时产生犹豫,并不利于拉动人们的需求,而这恰恰是刺激经济增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除已经做出的货币政策改革外,戴国强教授认为中国政府在应对经济增长困境时还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提升人们共克时艰的信心,始终把稳增长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其次是全力促进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配套与完善。戴国强教授认为,美国前总统里根在1984年所建立的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体系对于中国的财税改革或有一定借鉴意义。当前中国地方政府的市权和财权匹配度较差,导致地方税收明显不足,继而导致挤出效应的产生,其它资源的使用和投入就极易受到限制。

 

三大因素导致经济下行,通缩问题无须过分担忧

        戴国强教授认为,导致目前中国经济呈现下行的主要因素有三:一方面,中国经济对外部环境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外部经济萎靡导致出口量下降,对我国经济增长将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其产业链相对较长,一旦房地产行业出现萎缩,上下游产业都将势必受到重大冲击;此外,中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要依靠新兴产业引领经济增长尚有待时日。

        针对社会上普遍关注的市场通缩问题,戴国强教授指出,人们对此可以不必过于担忧,维持于2%与3%之间的通货膨胀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说正是最优的状态。少量的通胀,有利于促进消费需求的提前,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拉动或促进供求双方共同增长的有效推进器。

 

养老金入市值得期待,金融中心建设仍需完善

        在谈及中国股市的发展现状以及近期广为热议的养老金入市问题时,戴国强教授指出,中国当前的股市发展已渐趋成熟,与实体经济的契合度正日趋提高,这对于宏观经济发展无疑具有强大的推动力。由此,戴国强教授进而指出,在金融市场建设制度完善的前提条件下,养老金入市是可取的,这一实践在美国也已得到成功的检验。

        被问及上海在未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与不足,戴国强教授认为二者都是十分明显的。作为优势,上海的既有金融市场环境、人才储备以及文化建设都较为发达;另一方面,上海却没有资金集聚的优势条件,人民币在世界范围内尚未实现国际化,中国金融行业的软环境构建也远未成型。

 

现代商学院发展亟需职业化师资

        最后,戴国强教授还就中国商学院的未来战略发展谈了自己的感想。他指出,二十年中国商学院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在商学院师资建设方面,时至今日依然还存在着较大面积的空白。商学院的师资建设客观上需要有一批既有学历、职称,同时又具备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职业人才到课堂上为学生传道授业,但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在今天的中国市场却极为稀有,这样就很难满足当前商学教育发展所提出的刚性需求,也就对中国商学院的发展构成了障碍。这一问题值得社会有关各界加以关注。

 

        总体来说,中国经济当前正遭遇着相当大的困难,但这个困难只是暂时的,从未来发展形势上看,中国经济的前景仍是广阔的。要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的全面稳定,就需要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加快改革步伐,为经济的新腾飞和新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条件。